喜好籃球的球迷應該都希望自己家的職籃能健康的長長久久,但是講到運動行銷,應該不是只有賣賣門票或辦辦簽名握手會而已.


雖然明顯是抄Miami Heat的點子, 不過還算有點質感就是.




風雨瓢搖的中華職棒先前又傳打假球啦,
男籃在亞洲盃的實質表現, 似也略嫌勉強~

每當到了這個時候, 就會有鄉民發表義和團式的"減隊救中職" 
"減隊提升水準"等歡樂口號,
雖然中職討論素質隨著球迷人口與年齡成長, 
以及大量引進MLB資訊後,
已經逐漸將這種逆退的假說嗤之以鼻, 
但在SBL圈子仍不乏這一類的恐怖看法.


咱們今天就來破除迷信,撥亂反正吧!



當今對於SBL主要有兩大誤解,
其之一是所謂SBL仍不是所謂職業聯盟, 
行銷與擴張及選秀制度,乃至於選手合約,
都應該要在SBL"職業化"之後再逐步進行.

其之二是所謂隊伍太多, 小島如台灣應按照NBA的比例,
減隊才能夠有最高水平的競賽與真正的職業聯盟, 進一步達到振興籃運, 
發展人才的目標.



 

誤解一的代表人物大概可以圓球"知名作者"
李亦伸為主流,
(糗爺的大名與強絕的神秘東方力量應該是無人不曉?)

但這一類人不是對職業運動的本質缺乏認知, 
就是市場機制的認識付之闕如,
都賣票賣到那邊去了, 還有轉播權利金哩!
這些球員的職業如果不是打球, 那麼我的職業都要是NBA球員了XD


 

事實上許多國內籃球圈子的人士都習慣用球場內的眼光去看一切,
認為球員球技要超過一個假定的水平, 才有資格談職業.
而以球場內的眼光去看整個籃運市場,
就會得到誤解二的減隊救籃運主張, 
認為把所有球星分成兩隊或四隊就好,
以"最佳的強度"維持競技水平.
才能以"最好的球賽"吸引最多的球迷.



事實上, 當隊伍縮減的同時, 現有的平均水準是拉高了,
資金與人力卻減少了, 於是轉播權利金難談, 
球員與教練的需求量變少,
市場外的潛在進入人口的意願鐵定降低, 
有錢的企業不敢來, 父母的小孩不打球,
好個籃運的死絕之期阿,

當然,
如果明天是籃球的最後一天, 
那選出天下最強十人打個日月無光肯定很過癮,
但籃球是要講永續經營的.



事實上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
很可能都只看得懂陳信安跳得高, 林志傑打得猛, 
吳岱豪真男人這種highlight而已,
特別是購票入場的主力消費層, 能夠知曉吳在低位接球之前,
在禁區的走位技巧要下多少功夫呢?


但事實上看不懂又何妨? 消費者本來就會有light/hard之別,
如果技術水平可以決定票房, HBL就不會比SBL好看, 
如果只要吸引專業球迷,那所有職業運動可都要關門.
針對特定球員行銷個人特質, 讓球迷們認識球星後再進而認識比賽,
遠比針對球賽本身去行銷來的更為簡直有力,

雖然上一季的SBL已有所謂"全星開戰"的類口號, 但充其量,
也就是個口號而已(看板還醜的要命XD)

少有對於球員特質的訴求與傳播, 也缺乏球迷心聲的收集與反應,
除了台啤擁有影藝圈的奧援塑造話題之外, 
其他隊伍仍純以業餘的角度經營職業籃賽.



(光是這兩個人就可以做多少話題出來阿~ 這可都是行銷的重點跟資產呢)




事實上不管是中職或職籃, 政府都有給不少利多,
拿來純避稅或純廣告也不是第一天的新聞, 
像兄弟象這種一天到晚嚷嚷著賠錢的煙幕彈,
球迷們也已經老早看破了這些把戲,

職業運動是企業轉投資避稅或短期廣告的操作方式,
已經是職業圈子裡頭不爭的事實. 當然我們也會期許它有真正的吸金能力,
但SBL球賽老在台北打, 場館又乏人維修, 球館服務鳥砲, 
沒顧客資料沒網頁購票也沒有配套優惠等等, 
一切皆以最小成本的方式去經營, 把行銷丟給贊助企業本身, 
獲利當然有限.


但只想用低成本的方式獲最小的利基不全然是企業的不對, 
砸錢又不是做功德的, 

而是缺乏一個單位有能力負責把資金拿去換成更多利益, 
並維持整體發展的經營立場,
只能任由性質類似的領隊會議噴口水泡茶話家常, 
偶而出言恐嚇先嚇嚇他而已.


對於未接觸該市場的球員來說, 福利不是那麼好, 沒把握進入
對於未接觸該市場的企業來說, 獲利不是那麼多, 沒興趣進入


市場沒有充分利益的流動, 那麼現有的人才也就感受不到競爭,
所以檯面上的資源就任由現有的人才享用, 造成低成就的球員沒有空間往上爬,
擺濫不認真與認真的待遇並無二致, 而高成就的球員沒有競爭壓力, 
也難有進步空間,

裡面的爬不高, 外面的進不去,
這才是籃壇最可怕的逆退危機.


事實上如果用整個市場來看, 籃球圈子外面還有無窮大的資金,
跟資源在流動, 只是沒有辦法流進來而已,
 
一開始大家都很懂王建民的出色之處嗎?
星光幫可以紅是因為那幾個人天賦異秉嗎?
看NBA的人, 真正懂籃球的人多? 
還是純粹只是想享受籃球的人多?

所以, 市場越侷限, 人才越沒有成長的空間,
短期看起來是人少隊伍會變強, 但長期來看根本不利籃運發展,
那些看起來半調子不甚有出色的球員, 
在擴大的市場中必須面臨淘汰的競爭,
但也會獲得更多的對抗機會,
更多的人才與資源投入, 更好的獲利能力,
才能讓更多企業進入這塊市場, 也才能夠保障籃球從業人口,
 
無論是裁判, 教練, 乃至於防護員及體能訓練師等, 
都要仰賴籃球市場的擴大,
才能夠有生存的空間, 而這一切都全繫於職業運動的正確行銷.












(這種雜誌什麼時候才有市場再辦呢? 挺懷念的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nsou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